钢叉舞脱胎于古代的战前练武,后逐渐演变为驱鬼辟邪的祭祀舞蹈,现在则成为一种娱乐运动。明隆庆年间,平湖乍浦海塘一带已有舞钢叉的习俗。
至明末清初,乍浦沿海的舞钢叉运动已有相当规模。每逢佳节,特别是长安桥三月廿三庙会和九月重阳庙会,钢叉舞是必不行少的演出节目,也是最受群众接待的节目之一。钢叉舞是一种行进式的民间演出艺术。
早期的钢叉舞由六人演出,一人手执令旗,五人分戴代表金、木、水、火、土的脸谱,手执钢叉,穿侠客衣服,随着领舞者的指挥,边行进边改变队形。整个历程没有情节,也无任何伴奏,只见钢叉舞动虎虎生威,击地响声震天,队伍移步挪位,变换迅速,如蛟龙出海。钢叉舞生长到厥后,在舞钢叉的同时增加了一些民间喜闻乐见的演出内容。
长安桥庙会上后期舞钢叉演出就较前期有所差别,领舞者头上戴着鬼脸,鬼脸用丝瓜筋做成,即将丝瓜筋劈成两半,装在脸上,在眼睛处挖两个洞,其余部门垂在脸的两旁,颇像城隍庙里的无常。演出者一手拿破雨伞,一手拿破蒲扇,口中吹着哨子,一边摇头晃脑、欢蹦乱跳,一边指挥整个舞钢叉队伍。有时,也会增加一些反映社会现象的情节来活跃气氛。
好比前面一对自由恋爱的小青年,后面紧跟一对老汉妻,想方设法阻挠青年人的婚恋。老公公的山羊胡子、妻子婆的羊角辫子翘上翘下,你呼我应,既滑稽又悦目。情节虽简朴,但夸张的行动、滑稽的演出令人捧腹。
清代钢叉舞图。(张玉观/摄影)钢叉舞的特色在于钢叉的声响和队形的变换。舞者或舞动手中钢叉,或用钢叉击地,钢叉上的钢片碰击发生响亮而有节奏的响声。
舞者队形随着指挥的令旗不停变换成圆形、三角形、长方形、十字形、绞缆索形等。变换队形时,相互穿插,相互击叉。舞者时而健步如飞,时而轻步慢移,时而左右交织,时而前后移位,力度强,速度快,衔接紧凑,条理明白。
钢叉舞一度盛况空前。在当年的长安桥庙会上,钢叉舞所到之处,人头攒动,掌声不停,气氛热烈。
寓目者看得兴起时,经常会随着徒手学舞。1966年,长安桥庙会停办,后演酿成一年两度的物资交流会,当年深受接待的钢叉舞濒于失传。2002年,钢叉舞重新受到关注。
乍浦镇文化站的有关事情人员对传统的钢叉舞举行了加工创新,在当年的平湖西瓜灯节上,钢叉舞一炮打响,再次向世人证明晰其顽强的生命力和奇特的艺术魅力。钢叉舞被列入第二批嘉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泉源:嘉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数据库申明: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。
本文来源:开云app官方网站登录-www.lonqueen.c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