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报(记者王海燕)如果有机会从上空俯视的话,就会知道北京的山川、河流、林地就像打开的绿色巨伞。西部太行去北部燕山,包围京畿的两个山脉,是这把巨大伞的浓墨重彩的绿色伞面。平原,数不胜数的河流,道路,林带纵横交错,有绿廊,绿线,绿楔,支撑着伞的骨架。中心城内外、休闲公园、郊野公园、湿地公园的星罗棋布,在铺着绿伞的芳草上,开着五颜六色的花……数据显示,截至去年年底,北京林木的覆盖率从1950年的1.3%上升到59%。
森林采伐率为41.6%; 城市绿化的覆盖率达到了48%。全市“山地绿屏、平原绿海、城市绿景”的大生态格局已经基本形成。这种绿色来自过去60多年的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。
据市园林绿化局有关负责人介绍,自新生中国成立以来,北京大致经历了4个阶段的绿化造林:第一阶段,从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末,开始了大众荒山造林。新中国成立初期,北京只有32万亩残次林,到处都是荒山秃岭,山洪灾害频发。
为了改善首都的生态,20世纪50年代,从绿化西山开始,北京动员社会力量拉开了大规模荒山造林的序幕。“1000多人背着苗木上山,山脚下运送工具和苗木的大型卡车一排排出2里以上……”住在东城区的张凡老人50多年前在八达岭种树的情景至今记忆犹新。第二阶段,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末,从大众造林转移到工程造林,重点是控制风沙。
北京历史上深受沙尘天气的困扰,1977年被世界防治沙漠化会议列为受沙漠化威胁的城市之一。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,三北防护林、太行山绿化等国家级绿化工程相继在北京启动,五大风沙危害区沙地变成林海,阻止风沙进入北京。第三阶段,从2000年到2010年,从四环到六环之间,两个绿化隔离地区的建设相继开始。十年来,绿化隔离地区形成了2.4万公顷的城市森林,其中分布着80多个休闲公园。
“五河十路”绿化、京津风沙源整治……北京越来越多的国土被绿色复盖。到2010年,全市林地面积达到1500万亩以上,其中80%位于山区。
从2011年开始,北京市进入第四阶段造林:开展平原绿化,补充生态短板。根据“二环、三带、九楔、多廊”的布局,北京发动了史无前例的平原造林之战,仅4年就追加了105万亩城市森林,形成了23块万亩以上的绿色板块,210块千亩以上的广阔森林。中心城和新城之间,新城和新城之间有越来越多的绿色隔离空间。
平原的森林采伐率上升到25%,比2011年增加了10个百分点。完善首都生态结构,更严峻的战斗还在后面。北京山区,还有最后20万亩宜林荒山还没有披绿。
这20万亩荒山土壤贫瘠,岩石裸露,是造林工程中最难吃的“硬骨头”。城市虽然逐年增加绿色,但依然面临绿色量不足的困境。
居民移动500米观看绿地的覆盖率现在不到7成。平原增加了100万亩以上的林地,但与伦敦、莫斯科、巴黎等国际大城市40%以上的平原森林覆盖率相比,依然有不少差距。“首都园林绿化建设永远在路上。
”市园林绿化局局长邓乃平说,北京已经制定了计划,今后5年,宜林荒山全部披绿。平原再增加至少38万亩森林。由于建造绿色等违反各种各样的形式,85%的居民移动500米可以看到公园绿地。
未来的北京、青山是屏幕、森林环城、绿景满城,更适合居住,更美丽。责任编辑:申伯研。
本文来源:开云体育平台登录入口-www.lonqueen.c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