记者杨佳琳实习强/北京报道《经济参考报》记者据悉,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和国家认证认可监督委员会共同制定的《低碳产品认证管理办法(暂行)》和相关技术援助文件将于近期公布。届时,全国统一实施的自愿低碳产品认证制度将在我国实施。多种认证共存并不排外。
随着环境观念的加深,我国近年来实施了多种节能、环保产品认证。对于节能产品,2006年国家“11-5”计划纲要明确,实行了强制性的能效标识制度和节能产品认证制度。2008年,《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入开展全民节能行动的通知》提议鼓励和引导消费者购买能源效率标志2级以上或使用节能产品认证标志的各种商品。
据环境部环境开发中心主任唐丁丁透露,2009年开始了“中国环境标志低碳产品”认证研发。一年后,环境部公布了4个产品的中国环境标志低碳产品标准。目前,对于节能产品、绿色产品和未来低碳产品的多认证系统,国内质量检查系统的一位专家解释说,消费者的重点是节能成本(如电价、物价等),绿色产品的重点是减少有毒有害物质排放(如木地板上的甲醛等),低碳产品的重点是减少温室气体。环境部的“中国环境标志低碳产品”仅限于家用冷冻机构、家用电动洗衣机、多功能复印设备、数字一体化速印机等少数产品。
作为外交部随行人员,参与《京都议定书》协商的国内碳减排专家全国康认为,实际上各种认证并不相互排斥,今后能够获得企业自愿认证的人,可以从财税部门获得政府优先购买、财政补贴、税收抵免等支援政策的人,可以得到国际权威机构和发达国家低碳标志的相互认可,从而扩大自己的使用范围。我国建立统一的低碳产品认证制度中国质量认证中心(英文缩写型CQC),负责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和国家公认监督委员会共同实施的“气候变化特别3354我国低碳认证制度研究”项目研究。CQC低碳及能源效率部部长全孝比向《经济参考报》记者表示,我国将建立统一的低碳产品认证制度。实施统一的低碳产品目录、统一的国家标准、认证技术规范和认证规则、统一的认证证书和认证标志。
获得国家低碳产品认证的产品目录将由国家相关部门开发、调整和公布。其中包括《低碳产品认证技术规范》(“技术规范”)和《低碳产品碳减排评价指标》。产品生产者或销售者可以委托认证机构认证低碳产品。
记者从相关机构获悉,根据初步设计,低碳产品认证证书有效期为3年。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伪造、变更、欺诈、买卖和转让低碳产品认证证书和认证标志。CQC向记者提供的说明显示,与节能产品、环保产品不同,低碳产品与同类产品或具有相同功能的产品相比,碳排放量符合该产品国家标准或技术规范下的低碳评价指标要求。
据悉,目前《技术规范》的低碳产品评价方案以国家已有的标准、市长/市场和企业调查为基础,为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设定评价指标,并为每个指标设定排放限额。设置低碳相关属性限制,例如家用冰箱的“可回收利用”。一旦政策落地,“技术规格”预计将涵盖4种能源产品和2种非能源产品。
两者的区别是在使用阶段是否使用能源(例如电力等第二能源、煤炭等第一能源)。例如,北方建筑墙面普遍使用的特殊材料,安装后不直接使用能源,但可以通过隔热减少建筑物内空调的使用,减少温室气体排放。两个部门为申报“低碳产品”的企业设置了技术门槛。
特别是能源产品采用“实验室测试”、“现场验证”和“跟踪检查”的认证模式。非能源产品将采用“现场验证”和“跟踪检查”的认证模式。
以家用冰箱为例,国家发改委气候司将公布各大地区电网的排放系数,国家制定的认证机构将监测各生产企业的电能表,并将电力分配给各产品。简单地说,用电乘以排放系数就是碳排放。(约翰肯尼迪、电、电、电、电、电)低碳产品认证不使用全生命周期计划“全效费”,介绍说,“低碳产品认证”旨在解决过去节能产品“节能低碳”的问题。
例如,一级能源效率空调一般比二级能源效率空调价格高,部分产品比换热器的铜量贵,但可以节约电力,但由于铜的开采和冶炼过程中的碳排放非常大,假设前者使用3斤铜,后者使用1斤铜,虽然能源效率低,但远低于前者。其中包括概念——“产品生命周期”。
“空调能效提高效果不是通过技术革新,而是过度使用铜,但如果不能有效回收这些铜,则在使用阶段是低碳产品。但是从原材料收集、产品回收等阶段来看,是高碳。
”田小飞解释说。为了促进全球低碳经济的发展,鼓励企业生产低碳产品,提供低碳服务,在相关机构的支持和倡导下,在产品生命周期内评估和公开碳排放的国家越来越多。
给予产品碳标记,实行低碳产品认证。从2006年开始,英国碳信托(Carbon Trust)实施碳减排标志计划(Carbon Reduction Label Scheme),成为创造低碳产品认证的光杆,目前已达到Tesco、可口可乐、Boots等20多个。2008年10月,英国正式公布PAS 2050 《产品碳足迹核查》标准,目前许多国家、组织和企业开展的产品碳排放评价活动不同程度地参照了该标准。但是“产品整个生命周期”方案没有看到“管理方法”。
参与制定的官员和专家认为,国内企业没有建立原材料、中间产品、成品、经销商和消费者的整体碳排放数据库,没有建立废弃产品强制回收制度,从生产工厂到分销商的运输过程中也很难监控移动排放源的碳排放。因此,实施“碳足迹”是不现实的。“管理方法”重点是原材料收集阶段、产品生产制造和使用阶段。
钱国强认为,由于国内低碳产品认证系统没有考虑采用“全生命周期”模式,发达国家沃尔玛、宜家等自愿实行“低碳”或“零碳”的大企业在购买过程中提高碳排放标准,对国内上游供应商施加越来越大的压力,因此“12”或。
本文来源:开云体育平台登录入口-www.lonqueen.cn